学校主页 | 邮箱
高职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简介 | 研究队伍 | 学术交流 | 研究成果 | 研究课题 | 关于我们 | 图片新闻 | 信息参考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探索>>正文
 
当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把关人”
2015-09-17 09:29   审核人:

          2015年08月07日 作者:赵彩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挖掘,为其注入时代元素,吸收进现代文明的营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需要我们多出好点子,并把好关。

“把关”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提出的,指的是信息沿着某些渠道流动时,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把关人”的个人意见,对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把关人”在传播学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在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过程中,“把关人”也无处不在,其影响深远。

2007年底,时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时在北京大学的讲演中说:“《易经》中有一句话是‘丽泽,兑’,我想如果能够使中日两国持续交流给周边带来滋润的话,那就更好了。”“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其意是:泽水相连,相互流通、相互滋益,象征喜悦;君子因此乐于结交良师益友、相互讲解道理、研习学业,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福田这样引用本意是要阐明交流对于朋友之间友谊来往的重要意义,但遗憾的是,听众当中没有多少人能明白其意义,电视现场直播中打出的字幕是“立则对”,而其他大部分媒体也都沿用了这个说法。时至今日,在百度上搜索显示的前80条结果中,直接相关的共计67条,其中只有4条结果的该部分内容是“丽泽,兑”,其余63条皆为“立则对”。“立则对”在媒体上大行其道,却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合乎语境的解释,这着实反映了许多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无知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积极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把好关、导好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教育是主要的阵地之一。但现行学校的教学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中小学校课程中书法、医药等的身影鲜见,学生的文化底蕴相对较薄。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被忽视、简略了,教育者和学校作为“把关人”把这些信息过滤了,这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对于这一问题,好在我们及时觉醒了。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开始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去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部署。今年6月在“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上,北大、清华等41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在大学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到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中,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期待着这样的“把关”行为能在全民教育中得到有效的执行,以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找回遗传密码。

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与再造弥足珍贵的资源。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挖掘,为其注入时代元素,吸收进现代文明的营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政府、文化、宣传等部门也要多出好点子,并把好关。比如“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德行教育的根基,但弘扬孝道要与时俱进,符合现代文明的审美和准则。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作为桥梁的外语有着独特的功用,“把关人”应当都是与外语或多或少有关联的。这个“把关人”是那些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外语、能够准确理解目标受众的高端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华文化传播的历史中,利玛窦等传教士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把关人”,他们选择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典籍翻译成了拉丁文、英文等外语;近代“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用文字来综合介绍中国;当代李安用电影叙述东方的故事、姚明用篮球为中国代言、孔子学院的老师们通过语言沟通中西,翻译家、汉学家、媒体人等也不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把脉、把关。这些走在文化传播前沿的文化发言人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讲着中国的故事,发出中国的声音。

受过高等教育的各层次人才,有着较好的英语水平和一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中坚力量和“把关人”。因此,注重大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性和传播能力。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题型调整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其中新调整的段落汉译英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中国文化元素如四大发明、中秋节以及中国结等均体现在了试卷中。这一调整在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英译传统文化的热潮。考试的这一作用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再结合教学大纲的制订、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学生活动等多方面的保障,外语学习者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可以不断得到提升,为将来的“把关”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此外,在对外交流中的每一个人,不管是留学生、游客、商人、工人或是客居者,在讨教他国精华和智慧的同时,都应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得力干将和“把关人”。只有每一位国人作为国际传播主体和“把关人”的意识都增强了,方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要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深更远,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从中受益,这需要各层各级的“把关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走出去的步伐。(赵彩红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7日第3版

关闭窗口